“謝大哥,咱這兒針對移民后續發展,一共準備了五種生產安置政策,每一種都是為了保障大家在搬遷后,能安穩過日子、未來有盼頭。”王敏一邊說,一邊將一份政策說明材料遞到謝漢英手中。
近日,在邁灣水利樞紐工程安置點(西達項目)移民謝漢英的新家中,西達農場公司工作人員王敏與他促膝而坐,面對面、心貼心地講解生產安置政策。
移民在聽取西達農場公司工作人員講解生產安置政策。
王敏將五種生產安置方式娓娓道來:“一是‘貨幣安置’,一次性領取補償款;二是‘土地換就業’,用土地來換工作崗位;三是‘分利不分地’,自己不種地,但能拿分紅;四是‘社保安置’;五是減免土地承包費。”
講解過程中,謝漢英認真聆聽,遇到沒聽明白的地方立馬詢問。王敏始終保持微笑,解釋說:“您可以根據家里的實際情況,比如勞動力有多少、將來想種地還是想轉行,咱們一起商量選一個最合適的。”
今年以來,西達農場公司積極組織工作人員走進每一戶移民家中、田間地頭,“一對一”宣講政策、答疑釋惑,幫助移民群眾全面了解政策、安心做出選擇,讓他們不僅“住上新居”,還能“扎下根來”。
“我們提出的生產安置方式,不是‘想當然’,而是基于移民群眾的真實需求。”西達農場公司邁灣辦相關負責人王耀告訴記者,工作專班一趟一趟跑,已經完成了四輪挨家挨戶的調研,把230戶移民的勞動力、技能、意愿、困難全部建檔入庫,“一戶一檔”動態調整,確保每條政策都對準群眾“最愁最盼”的那根弦。
移民安置,核心在人。姜強和王玉珠夫婦的安居故事,正是這一理念的生動詮釋。過去,他們常年蝸居在20多平方米的老屋,依靠割膠、養豬、種植檳榔等維持生計,收入微薄,生活拮據。如今,搬進112平方米寬敞明亮的新居,他們的居住條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。更令人欣喜的是,根據自身發展意愿,姜強和王玉珠夫婦選擇了貨幣安置方式,獲得20余萬元的安置補償款。這筆款項不僅為他們提供了安居的保障,更成為夫妻倆開拓事業的增量資金。他們計劃將補償款用于擴大種植規模,增加家庭收入,邁向更加富裕、美好的新生活。
“現在住得寬敞了,心里特別踏實!”王玉珠接受記者采訪時,笑容里洋溢著對未來的期待,“我們想用這筆錢多承包些地,把橡膠和檳榔等自營經濟產業好好發展起來。好日子還在后頭呢!”
與姜強夫婦的順利過渡不同,退休職工馮志昌一家八口在搬遷后陷入了收入驟減的現實困境。馮志昌的孫子四年高昂的大學學費,使得家庭開支雪上加霜。根據現有生產安置政策的條件限制,他最終選擇了減免土地承包費的方式。面對經濟壓力,馮志昌希望,政策應關注因搬遷而失去土地和收入來源的群體,進一步加大傾斜力度,提供更有力的過渡支持,才能真正實現“搬得出、穩得住”的目標。
記者了解到,截至目前,西達農場公司移民生產安置協議已簽訂85份,其中83人選擇貨幣安置,2人選擇減免土地承包費換就業。這既是移民安置意向的達成,又是85個家庭邁向新生活的起點。
西達農場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,征程依然任重道遠。公司將繼續與屬地政府通力合作,以完善的就業培訓、產業項目和社會保障作為支撐,全力幫助移民群眾在新家園里從“安居”到“安心”,真正把異鄉變為故鄉,共同繪制“移民致富、鄉村振興”的美好畫卷。
“我們工作的價值,不僅在于幫助他們搬出老屋,還在于陪他們走好新征程,創建新家業。”西達農場公司相關負責人動情地說,“公司就是他們最堅實的后盾,要讓他們在此扎根、在此興旺。”
來源 | 海南農墾報
記者 | 夏貞吉
» 海南省農墾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
瓊B2-20070017-6 HSF Copyright @2020, All Rights Rese
企業郵箱: 3538774633@qq.com
聯系電話: 0898 -68580160